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10/27:科學PISA研究社~輻射


【科學PISA研究社】10/27課程內容:輻射


【影片:6分鐘了解輻射


問題一:輻射是什麼?

輻射,像光一樣,是一種能量,它以如加馬 (γ) 射線等的電磁波,與如電子等的高速粒子的形態傳送。通常我們依它能量的高低或游離物質的能力,分成(1)非游離輻射和(2)游離輻射兩大類:

1、非游離輻射:
指能量低無法離生游離的輻射,例如太陽光、燈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雷達波等。

2、游離輻射:
指能量高能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的輻射。游離輻射又區分為:(1)電磁波輻射,(2)粒子輻射。
一般所謂的輻射或放射線,都是指游離輻射而言。

某些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會產生游離輻射,例如氚 (3H) ,碳14 (14C) ,鈷60 (60Co) ,鉀40 (40K) ,鈾235 (235U) ,鈾238 (238U) 。目前已知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約有330種,其中大約270種是穩定同位素,其餘60種是不穩定的放射性同位素。




問題二:輻射是誰發現的?

故事1:
最早在1895年11月,德國物理學教授侖琴 (Roentgen) 發現一種眼睛看不見但能穿透物質的射線。因不知其名,故稱為「X射線」,一般俗稱X光。隨後不久發現X射線會使空氣游離而導電。

故事2:
緊接著在1896年2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 (Becquerel) 發現鈾的化合物會發出一種不同於X射線,但也具有穿透能力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線,稱它為「鈾放射線」他是第一位發現放射線的人

故事3: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 (Joseph John Thomson) 在從事陰極射線的實驗中發現帶負電的「電子」(electron)

故事4:
次年,1898年7月在法國巴黎,居里 (Curie) 夫婦兩人首次自瀝青鈾礦中提煉出一種新元素,命名為釙 (Po) 以紀念居里夫人的祖國波蘭。同年12月又成功地分離出另一新元素鐳 (Ra) 「放射性」(radioactivity)這個名詞就是居里夫人所創的

故事5:
同在1898年,威廉韋恩發現了帶正電的「質子」,1899 年原籍紐西蘭的拉塞福 (Rutherford) 發現了帶2個正電單位的α粒子,稱為「阿伐射線」,且證明帶一個負電單位的「貝他 (β) 射線」就是電子。在1900年韋拉特 (Villard) 發現另一種電磁波射線,能量比X射線還高,命名為「加馬(γ)射線」。不帶電的中子是最後被發現的,遲至1932年2月才由查兌克 (Chadwick) 發現。至此人類對原子核裡面的構造,才有較清楚的瞭解。




問題三:輻射的穿透能力?

由下圖可知阿伐射線的穿透能力最弱,一張紙就可以全部把它擋住。貝他射線的穿透能力稍為強一點點,它能穿透普通的紙張,但無法穿透鋁板。加馬或X射線的穿透力最強,需要適當厚度的混凝土或鉛板才能有效地阻擋。

因此,屏蔽X射線或加馬射線的材料,需要密度高的金屬材質為佳。用鉛做鈷60射源的容器,其厚度最小,鐵則需要厚些,混凝土要再厚些。若用水做屏蔽,則需更厚才能達到相同的屏蔽效果。


問題四:輻射的劑量?





問題五:輻射會造成那些健康效應? 

輻射對人體的健康效應,通常分為:
(1)機率效應和(2)確定效應兩大類。

當人體在短時間內接受劑量超過某一程度以上時,因為許多細胞死亡或已無法修復,因而產生疲倦、噁心、嘔吐、皮膚紅斑、脫髮、血液中白血球及淋巴球顯著減少等症狀。
當接受劑量更高時,症狀的嚴重程度加大,甚至死亡,這種情況稱為確定效應。

通常確定效應必須在接受劑量超過一定程度以上才會發生,否則就不會產生確定效應。




問題六:輻射的示警標誌?

黃底加上紫紅色的三個葉片,是全世界共同使用的輻射示警標誌,任何有人 為輻射的場所,不論是工廠、醫院、研究室、儀器室、作業場所、倉庫等的外圍及大門、入口都必須張貼這個標誌,以提醒所有的人,要注意輻射的存在及注意自身的安全


==========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1、清華大學/清蔚園/科學館/核能知識/認識輻射
2、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1)輻射知識學習網
         (2)原子能知識宣導海報 
4、香港天文台/認識輻射

==========

【Youtube影片】

1、6分钟了解辐射
2、三分鐘科學:核能三部曲2
3、挺什麼核啦反什麼核啦!!

========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10/20:科學PISA研究社~核能發電

【科學PISA研究社】10/20課程內容:核能發電

【影片:核能發電

 

問題一:什麼是『核能』發電?








問題二:台灣的『核能發電廠』在哪?




問題三:核能發電有什麼『優點』?


問題四:核能發電『安全』嗎?


問題五:是否有發生過核電廠事件?


世界三大核災:日本福島、蘇聯車諾比、美國三哩島


美國三哩島


蘇聯 車諾比


福島的核電廠爆炸示意圖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1、核能發電概述 -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2、行政院原子能委員-『輻射』民眾防護手冊
3、原子能知識宣傳海報 
     (首頁/便民專區/核能知識/原子能教室/教育支援服務/原子能知識宣導海報)
4、國語日報-核能~便利、安全難兼顧
5、三哩島核電廠事件回顧
6、車諾比核電廠事件回顧

【Youtube影片】
1、原理:
愛因斯坦相對論核能公式 (1'32")
2、簡介:鈾燃料、控制棒與核反應爐 (唐從聖) (2'13'')
3、實驗:核分裂連鎖反應實驗 (唐從聖)(3'02")
4、分類:核能發電簡介 (7'34'')
6、認識核廢料:先別管立場了啦~你聽過核廢料嗎? (7'10'')


【其它影片】
1、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1 (50'13")、愛因斯坦2 (43'46")
2、國家地理頻道:時間扭曲 (44'53")
3、中天電視:神秘52區~車諾比核災禁區 (6'04'')
4、國家地理頻道:重返危機現場-福島核災 (44'58'')
5、民視新聞:福島核災逼6級,日本史上最慘 (2'03'')
6、民視新聞:福島3連爆 水源不足成主因 (2'20'')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10/13:科學PISA研究社~TED影片

【科學PISA研究社】10/13課程內容:TED影片欣賞

1、吳承儒科學真正的出發點是懷疑




2、科學是為每一個人存在的 包括孩子們




問題一:什麼是TED?

1、名稱由來:
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
TED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

2、誕生/宗旨:(1984年~現在)
TED誕生於1984年,其創辦人是里查德·沃曼(Richard Saul Wurman)。
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創立了種子基金會(The Sapling Foundation),並營運TED大會。
每年3月定期舉辦研討會,TED大會在美國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以『散播值得傳播的思想(ideas worth spreading)』為宗旨。

3、內容:
每位講者用 18 分鐘的時間把她(他)用故事的方式現出來。
TED 的獨特性在於它用 “說故事" 的方式為這個大會定調。

4、上傳到網上的時間:(2006年~現在)
自 2006 年 6 月起,TED將其舉辦之各場演講錄影上網(網址:www.ted.com),並允以創用CC (Creative Commons)的方式授權給各界使用。
截至目前,TED官方網站上收錄的TED演講視頻總數已經超過上百萬,這些TED演講的視頻的閱覽量已經超過了上千萬。





問題二:什麼是TEDx /TEDxTaipei ?

1、TEDx:(2009年~現在)
TED 在 2009 年開放品牌授權 (open licensing),讓全世界有心有能力的人用  TED 的模式和在其品牌準則下,來經營一個 TED 大會。這個由會員自行策劃,TED 官方認可的會議叫做 TEDx。以城市為名,用在地的故事,TEDx今年將在全球30多個城市舉辦,全球包括 台北、上海、東京、紐約、舊金山、巴黎等主要城市。

2、TEDx Taipei:(2009年~現在)
TEDx Taipei 由一群有熱血、有理想,想要利用教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經營。希望藉由TEDxTaipei來記錄華人智慧的軌跡,用新媒體(new media) 把這個知識庫建立起來。藉由故事的方式把台灣獨特的創新向全世界散播開來。講者來自不同領域,包括 台灣蝴蝶、海洋、醫療、藝術、設計、創意…等。

3、TEDx Taipei的演講影片:
(1)【首次】:
2009年10月17日,在台北學學文創志業舉行了第一次的TEDxTaipei,邀請到了十多位講者,每個用 18 分鐘的時間,把他們創新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2)【歷年演講影片】
2014 - 未來脈動
2014 - 世界教室
2013 - 心開始
2013 - 翻轉 FL!P
2013 - 台北,城心城意
2012 - The Future is Now
2012 - 綜觀全局
2011 - 旅程的力量
2011 - 走不一樣的路
2011 - 未來十年大希望
2010 - 創意三部曲
2010 - TEDxYouth@Taipei
2009 - 台灣的故事



問題三:認識世界知識平台 TED 創辦人~Richard Saul Wurman

Richard Saul Wurman被稱為是「當代最成功的跨界創新大師」
2014年是 TED的 30週年,TEDxTaipei 特別邀請 TED創辦人來台分享對創新的獨特見解。

他認為:
1、我永遠都在找人與人之間的火花

「我總是期待著,將一群各具創意的人們聚在一起,彼此激盪想法的那股火花以及後續的可能。」

無論身處何種領域,人們莫不積極找尋創新的祕訣,透過網路搜尋”創新”,搜尋結果高達一億筆(英譯: Innovation, 100million),顯示當今社會對於創新的好奇以及重視。「創新,背後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Wurman提出「資訊焦慮」(Information Anxiety」與「資訊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hure)的概念,討論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透過建築架構的方式有效組織資訊,進而傳遞、溝通,創造資訊架構應用發展的開端。除了資訊理論之外,更創立了數個全球性的對話平台,包括 TED、WWW、Urban Observatory 等,讓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透過這些平台激盪出火花。

2、優秀的人樂於和優秀的人互動

回想起1984年創立TED時,我們在加州蒙特雷市舉辦第一屆TED活動,企圖將科技、娛樂與設計界的人彙聚在一起,結果卻乏人問津,導致我和投資人都賠了錢;直至1990年,我們才舉辦了第二屆活動,結果成效也普通;但是到了1992年,第三屆TED活動我們邀請了比爾.蓋茨(Bill Gates)、Adobe創始人之一約翰.沃諾克(John E.Warnock)以及蘋果執行長約翰.斯考利(John Sculley)。聽眾衝著他們的高人氣,和為了一睹名人風采的渴望,門票很快就被銷售一空。

我相信優秀的人樂於和像自己一樣優秀的人互動、分享,再加上我認為科技、娛樂以及設計3大領域之間具有相互交流的必要,因此總是期待將一群各具獨特創意的人們聚在一起。在這當中,因彼此想法激盪所產生的那股火花,以及後續眾多的可能性,這便是我當初創立TED平臺的核心價值。



==============================
ref / 延伸閱讀 :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10/6:科學PISA研究社~地層下陷

【科學PISA研究社】10/6課程內容:地層下陷




問題一:地層為麼會下陷?


地層下陷的主要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下列幾種: 
(一)地下水超抽--承載應力減小,導致地盤沉陷。
(二)地下水水位下降--承載負荷增加,造成土壤壓密。
(三)地面構造物--由於高樓的建造,引起承載負荷的增加。 
(四)地震--砂性土壤因地震而引起沉陷。 
(五)深基礎開挖及採礦--引起地盤移動,而導致地層,下陷。
(六)淺覆蓋開挖--隧道、涵洞、管線設施所作的淺覆蓋開挖等。
(七)地盤本身之上升或下沉現象。

第1類:自然現象
一般的地層下陷可以說是自然現象,從河流所沖積下來的沙石所構成的沖積平原,當沙石的顆粒愈小,壓實的程度就愈明顯,這是屬於自然的地層下陷。 當外力的作用,例如車子震動,施工震動,建築物的重量等,都會壓密地層,這是第二種無法避免的地層下陷。

第2類:人為的破壞
超抽地下水也會造成地層下陷,這就是屬於人為 的破壞了。由於土壤間原本會存在著一些地下水分,這些水分子會有水壓力,因此會撐住土壤,當我們超抽地下水時, 土壤顆粒間的水分不見了,只剩下空氣。 而空氣很容易被擠出去,這時候就會造成土壤收縮,也就是我們在地表所看到的地層下陷了。

問題二:何謂地下水?

一般地下水的定義有二種,就廣義而言,凡是屬於地面以下的水分均稱為地下水;
另就狹義而言,只要地層水達到飽和的水分即稱為地下水。
在學術及資源應用上均採用狹義的定義。

地下水存在的型式可分為二大類(如圖片):

1.自由地下水:
為地下水面與不透水層之間的飽和帶地下水,其水面可自由起伏,而位於該自由含水層上取水的水井稱為「淺井」、「自由水井」等。

2.受壓地下水:
居於上、下二層不透水層之間的含水層內所含的水,若鑿井取水至該含水層,則水面可上升到與補注源頭一樣高。在受壓含水層上取水的水井通常稱為「深井」、「受壓井」等。


問題三:地下水抽取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地下水是存在於土壤顆粒間的孔隙中,在飽和含水層中土壤固體顆粒與孔隙水體共同承擔土壤荷重及外加應力,其中,固體顆粒承受的應力稱為「有效應力」(effective stress),孔隙水體則以水壓力承受。

當大量抽取地下水,補注水源來不及補充,使地下水水位長期處於下降趨勢時,由於孔隙水壓力減少,其原來由孔隙水體承受的應力轉嫁至固體顆粒承受,即造成土體的有效應力增加,此現象促成個別固體顆粒扭曲或破碎,以及因滑動或滾動而引起顆粒間的相對運動並趨向緊密排列,減少土壤孔隙,發生壓密作用(consolidation),進而在地表面產生下陷的現象,我們稱為「地層下陷」

另於沿海地區,當地下水被抽取過多,上游的地下水來不及補充,淡水壓力面小於海水面時,就造成了「海水入侵」的現象。

然而,若強制不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位逐步升高,即孔隙水壓力相對地增加情況下,此時在飽和非黏性土體〈通常大部分為砂土層〉,一旦承受動態荷重〈如:地震力、機器振動力或爆炸等〉作用下,土體會產生超額孔隙水壓力,使有效應力衰減,當土體內的有效應力歸零時,則完全喪失抵抗變形能力,而產生流動的現象,我們稱為「土壤液化」

故地下水必須適度的抽取。當過度抽取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時,對自然生態環境與人類生活品質均會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並會引致地下水資源涵蓄能力降低、地勢低窪易生洪水氾濫或溢淹、建築物、工程結構物與維生系統設施損壞、環境生態之轉變,以及地下水與土壤鹹化等災害。

另地下水水位若過高,且有動力造成土壤液化時,則會造成其上的結構物承載力不足及該土層的永久變形沈陷等災害。



問題四:地層下陷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一)地下水資源涵蓄能力降低
地層發生壓密作用,其厚度減少、孔隙率減低,所能涵蓄之地下水水量亦相應減少,造成下陷地區之地下水資源容易耗竭。

(二)地勢低窪易生洪氾溢淹
地層下陷區因為歷史沈陷累積肇致地勢低窪,使原有排水坡度改變,引發排水困難,逢雨易積水不退。沿海地區,因地勢低陷,地面低於海平面,海堤因堤頂高程下降,保護程度降低,故時而引致海水倒灌。

(三)建築物、工程結構物與維生系統設施損壞
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層有效應力增加而壓密,地面建物或橋墩、橋台等,因沈陷率增加而致結構損壞,自來水、瓦斯管線等維生管線與下水道則因彎曲壞損而洩漏。

(四)環境生態之轉變
受地層下陷區地勢低窪影響,部分土地因長期積水不退,逐漸發展形成濕地型態。





問題五:台灣地層下陷的現況為何?

各縣市101年度最新下陷情勢:
(1)全台持續下陷面積286.47平方公里
(年平均下陷速率超過3公分之面積)
(2)持續下陷面積最嚴重之地區:雲林縣
(3)下陷速率最快之地區:雲林縣(虎尾鎮)
(4)累積最大下陷量之地區:屏東縣


問題六: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是否有救?

「超抽地下水造成土地下陷,是永不復返的變化。」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虞國興斬釘截鐵地說,即使停止抽用地下水,讓地下水位逐漸趨於穩定,地層沈陷也不會立刻中止。

問題七:防治「地層下陷」的措施?目前有什麼成效?

(1)查封私井 減少抽用
(2)分析用量 爭取水源
(3)養殖用水 改用海水


◎以屏東縣為例:
經過屏東縣府防治下陷措施,下陷範圍已從92年的768平方公里縮小到去年261平方公里,預計到109年將減抽1億噸地下水;另縣府輔導養殖業從過去抽取地下水逐步改為海水飼養、鼓勵種植雜糧降低水稻面積、推動平地造林,對涵養水源都有幫助。

屏東縣近年沿海地下水水位回升,地層下陷已趨緩,101年最大下陷速率是每年1.9公分。屏東縣水利處長謝勝信指出,這幾年縣府嚴格管制地下水,目前全縣合法水井約1萬多口;尤其在莫拉克颱風後,台糖等用水大戶減少抽取地下水,加上當地人意識下陷帶來的危機,都讓下陷區有了重生的機會。屏東縣政府也推動「養水種電」,面積已達43公頃,減少了抽取地下水的機會,下陷問題稍獲緩解。

下圖說明:
沿海地區養殖戶跨堤抽取海水的管線交錯在堤防上,綿延數公里,成了養殖重鎮另類「奇觀」。




問題七:地層下陷和「高鐵」有什麼關係?

中南部地層下陷惡化,引發外界對高鐵安全的疑慮。
高鐵與雲林東西向快速道路交叉點的土庫路段,去年地層下陷高達六點五公分最為嚴重,高鐵希望雲林沿線農民不要抽地下水,水利署計畫封閉1115口井,農民很不服。

◎為何雲林地層下陷問題如此嚴重?
雲林縣長蘇治芬表示,現在農用井多屬於淺水井,對地層下陷影響並不大,影響大的是自來水公司與水利會共八百口的深層水井,並水利會的水資源分配,出現問題。

問題八:臺灣過去到現在的海平面變化?

自1950以來,每個測站的海平面高度在長時間尺度下都處於上升的趨勢。
海平面高度上升最快速的時期皆發生在1970與1990年代。
臺灣週遭測站 (高雄KS、基隆KL) 海平面高度上升率最大值發生於1990年代後期 (超過10公厘/年),與全球及其他區域性海平面高度變化一致,並在1997-1998年間上升高度速度隨著聖嬰現象而出現下降情形。

◎臺灣近海海平面高度變化與全球海平面高度變化比較:
下表為自1955年後海平面上升速率比較,在1993-2003年間驗潮儀所測得海平面上升速率為5.7公厘/年,略高於衛星所測得的5.3公厘/年,與西太平洋其它區域性海平面上升速率相近,而遠大於全球平均值3.1公厘/年。(1951-2009)


◎延伸閱讀:【參考網頁】

1、經濟部水利署-地層不陷防治資訊網
(1)掌握「陷況」/ 防陷學堂
(2)災害陷場 / 下陷房

2、科技部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
(1)地下水抽取對環境的影響(經濟部水利署曾鈞敏副組長)
(2)海岸(coast)變遷

3、媒體報導
(1)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救不回_地下水Q&A (聯合報2010/05/24)
(2)搶救國土/下陷區驚移內陸 多管齊下拯救 (2014-07-29聯合晚報)
(3)彰化沿海-地層嚴重下陷 (2010-08-14中國時報)
(4)雲林地層下陷,高鐵重大危機!(公共電視/有話好說)
(5)搶救高鐵!先救雲彰 再救嘉屏 (2011-06-17民視新聞)

4、其它:
(1)地層為麼會下陷?(小蕃薯問號小博士)

◎延伸閱讀:【Youtube 影片】

1、發「陷」17號公路地層下陷短片競賽:
(3)發陷新契機 (成功大學)


2、媒體報導

3、海平面上升:

4、其它影片:
(1)科學知識: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 
(2)雲林成龍溼地:海水倒灌鹽化土地 (國中理化教學資料庫)